(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818659.2
(22)申请日 2022.07.12
(71)申请人 中国地质大 学 (北京)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 9号
(72)发明人 季淮君 刘旭 胡少斌 颜正勇
(74)专利代理 机构 南京灿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23 56
专利代理师 赵丽
(51)Int.Cl.
G01N 3/307(2006.01)
G01N 3/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
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
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包括气动力冲击釜、 致
裂管、 激发件、 第一注气管、 三通接头、 高压针阀、
第一温度传感器、 第二温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下段限制环、 上段限制环、 注塑密封盖和密封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
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能够实
现在瞬态高压气体对煤岩试样微结构的冲击破
坏, 为后续研究冲击作用对试样微结构破坏的规
律、 机理等工作提供实验支撑, 同时可实现对致
裂冲击过程中气体温度和压力的实时精确监测,
进而分析不同情况下致裂效果与致裂能量关系,
为实现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致裂技术的精准致
裂、 高效致裂等目标提供实验研究基础。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4页
CN 115266421 A
2022.11.01
CN 115266421 A
1.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呈筒状的气
动力冲击釜 (1) ; 第一上端盖 (1 ‑1) 和第一下端盖 (1 ‑2) 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上 下两端;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侧壁中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9) ;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内部设置有致裂管 (2) , 第二上端盖 (2 ‑1) 和第二下端盖 (2 ‑2) 分
别活动连接于所述致裂管 (2) 的上下两端; 所述第二上端盖 (2 ‑1) 通过第一导线 (13) 连接悬
空于所述致裂管 (2) 内部的激发件 (3) ; 所述第二上端盖 (2 ‑1) 上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10) ; 所述第二下端盖 (2 ‑2) 连接第一注气管 (4) 的内段, 所述第一注气管 (4) 向外穿过第一
下端盖 (1 ‑2) 后通过三通接头 (5) 分别与压力传感器 (7) 和高压针阀 (6) 相连, 所述高压针阀
(6) 与注气装置相连;
所述致裂管 (2) 的管体外壁中部通过切削获得薄弱部 (2 ‑8) ;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
内壁与所述致裂管 (2) 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上段限制环 (11) 和下段限制环 (8) , 所述薄弱部
(2‑8) 的外壁、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内壁、 所述上段限制环 (11) 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段限
制环 (8) 的上表面之间围成用于 压实粉状或颗粒状煤岩试样的空间;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 (9) 、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 (10) 和所述压力传感器 (7) 均与数据采
集仪相连, 所述数据采集仪与计算机相连;
所述第一 导线 (13) 与激发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第一 导线 (13) 包括带绝 缘层的单芯铜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
在于, 所述注气装置、 第一 温度传感器 (9) 、 第二 温度传感器 (10) 、 压力传感器 (7) 、 数据采集
仪和计算机均 与电源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
在于,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材 料为耐高压不锈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
在于, 所述 致裂管 (2) 的管体由无 缝钢管加工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
在于, 所述激发件 (3) 由聚能剂和点火头组成; 所述点火头埋于聚能剂中心, 所述点火头与
所述第一 导线 (13) 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第一注气管 (4) 为不锈钢气管; 所述上段限制环 (11) 和下段限制环 (8) 的材质均
为铁。
8.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呈筒状的气
动力冲击釜 (1) ;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上 下两端均为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内壁与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内壁形成一级阶梯状; 所述第一连
接端的内径大于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中部的内径;
所述第一连接端上设置有螺纹;
第一上端盖 (1 ‑1) 和第一下端盖 (1 ‑2) 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气动力冲击 釜 (1) 的上下两
端;权 利 要 求 书 1/4 页
2
CN 115266421 A
2所述第一上端盖 (1 ‑1) 和第一下端盖 (1 ‑2) 均为阶梯状的圆台型, 所述第一上端盖 (1 ‑
1) 包括一体连接的、 位于上端的一级圆台和位于下端的二级圆台; 所述一级圆台的直径小
于二级圆台的直径, 所述二级圆台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 位于所述二级圆台下方 的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注塑密封 盖 (12) 相连;
所述注塑密封 盖 (12) 中心贯 穿埋入四根第二 导线 (17) ;
所述第一下端盖 (1 ‑2) 包括一体连接的、 位于上端的、 与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内壁
相接触的三级圆台和位于下端的、 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的四级圆台;
所述三级圆台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 (1 ‑5) ,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 (1 ‑5) 内设置有
第一密封件;
所述第一上端盖 (1 ‑1) 上贯穿有导线引出孔 (1 ‑6) ;
所述第一下端盖 (1 ‑2) 上从上到下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注气管孔 (1 ‑7) 和第一螺纹孔
(1‑4) ;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接口 (1 ‑3) ;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接口 (1 ‑3) 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9) ,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
(9) 与数据采集仪相连, 所述数据采集仪与计算机相连;
所述气动力冲击釜 (1) 内部设置有呈筒状的致裂管 (2) ;
所述致裂管 (2) 上 下两端均为第二连接端;
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置有螺纹;
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内壁与所述致裂管 (2) 的内壁形成一级阶梯状; 所述第二连接端的
内径大于所述 致裂管 (2) 中部的内径;
第二上端盖 (2 ‑1) 和第二下端盖 (2 ‑2) 分别螺纹连接 于所述致裂管 (2) 的上 下两端;
所述第二上端盖 (2 ‑1) 和第二下端盖 (2 ‑2) 均为阶梯状的圆台型, 所述第二上端盖 (2 ‑
1) 包括一体连接的、 位于上端的、 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螺纹连接的五级圆台和位于下端的、 与
所述致裂管 (2) 的内壁相接触的六级圆台;
所述第二下端盖 (2 ‑2) 包括一体连接的、 位于上端的、 与所述致裂管 (2) 的内壁相接触
的七级圆台和位于下端的、 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螺纹连接的八级圆台;
所述六级圆台和所述七级圆台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 (2 ‑6) 和第三环形凹
槽 (2‑7) , 所述第二环形凹槽 (2 ‑6) 和所述第三环形凹槽 (2 ‑7) 内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和
第三密封件;
所述致裂管 (2) 的管体外壁中部通过切削获得薄弱部 (2 ‑8) ;
所述第二上端盖 (2 ‑1) 下部对称开两个用于穿过第一导线 (13) 的导线孔 (2 ‑10) , 两所
述导线孔 (2 ‑10) 分别向上延伸开有第二螺纹孔 (2 ‑4) 和第三螺纹孔 (2 ‑5) ;
所述第二上端盖 (2 ‑1) 中心贯 穿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接口 (2 ‑9) ;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接口 (2 ‑9) 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10) ;
所述第二下端盖 (2 ‑2) 中心上部开有第二注气管孔 (2 ‑11) , 所述第二下端盖 (2 ‑2) 中心
下部开有第四螺纹孔 (2 ‑3) , 所述第二注气管孔 (2 ‑11) 和所述第四螺纹孔 (2 ‑3) 相连通;
所述致裂管 (2) 内部设置有激发件 (3) ;
所述激发件 (3) 由聚 能剂和点火头组成;
所述第一导线 (13) 与所述点火头相连后贯穿所述第二上端盖 (2 ‑1) 与注塑密封盖 (12)权 利 要 求 书 2/4 页
3
CN 115266421 A
3
专利 一种瞬态高压气动力冲击破坏煤岩微结构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2-18 22:36:4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