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ard download
ICS 13.080.99 B 11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5211—2020 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2020 - 06 - 28 发布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7 - 28 实施 发 布 DB13/T 5211—2020 前 言 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总站、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 物保护研究所、保定市博学土壤修复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冬梅、李国春、颜冬冬、李景锁、赵香莲、吴鸿斌、韩丁、赵青、王芳、 魏立新 刘秀香、高永兴。 I DB13/T 5211—2020 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土壤消毒、土壤修复、生态维护等关键技术 要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药生产的土壤生态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0 呼吸防护自吸过虑式防毒面具 NY/T 2725 氯化苦土壤消毒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NY/T 2725 中界定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 以下重复列出了NY/T 2725 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是指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 [NY/T 2725,术语和定义3.1] 3.2 连作障碍 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茬种植后,即使在正常管理情况下,也会产生土传有害生物加重、生长势 变弱、发育异常、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现象。 [NY/T 2725,术语和定义3.2] 3.3 土壤消毒 为控制土传有害生物,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或几种技术联合处理,杀灭耕作层有害生物的措施。 [NY/T 2725,术语和定义3.3] 3.4 山药“糊头”病 主要为害地下块茎,染病块茎初期生长点表面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变成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情 发展致使山药表皮细胞木栓化坏死,形成开裂状花纹。 1 DB13/T 5211—2020 3.5 山药“水疔”病 初期主要为害种薯和幼根,后期主要为害块茎,造成植株长势弱、块茎小,进而浸染块茎表皮引 起腐烂。根系受害,初期为水渍状、暗褐色损伤,而后受害处变成褐色缢缩,导致块茎表层组织坏死。 块茎受害,初期浅红色小点,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微凹陷红褐色病斑。 3.6 山药“水痘”病 主要为害根系和块茎,在块茎细根上产生米粒大小的根结。发病严重地上部表现为植株生长势弱, 叶色淡,叶片变小。发病初期,受害块茎表面暗色,无光泽,多数畸形,在块茎表皮线虫侵入点周围 肿胀,凸起,形成大小不等直径 2 mm~7 mm 近似馒头形瘤状物,小的瘤状物相互愈合、重叠,形成更 大的瘤状物。 3.7 山药“死秧”病 主要为害茎基部及地下块茎,染病时茎基部有梭形褐色病斑,而后表皮腐烂;块茎染病后形成圆 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整个山药变细、变褐,植株死亡。 4 土壤消毒 4.1 作用对象 该方法适用于对“糊头”特定发病土壤的生态修复,或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山药2年以上,“水疔” “水痘”“死秧”混合发病较重的地块,或同一地块“糊头”“水疔”“水痘”“死秧”混合发病的地块。 对“糊头”特定发病的土壤,如连续种植山药,须每年实施土壤化学消毒。 对没有“糊头”特定发病的土壤,可使用微生物制剂修复土壤,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连续种植 山药2~3年。 4.2 基本原则 应符合NY/T 2725中安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原则。 4.3 土壤消毒条件 4.3.1 土壤温度 在深度15 cm处土壤温度为12 ℃以上。 4.3.2 土壤相对湿度 土壤相对湿度:砂土60%~80%、壤土50%、黏土30%~40%。 4.3.3 土壤消毒时间 2 DB13/T 5211—2020 秋季施药,山药收获后于10月中下旬立即进行。春季施药,当土温达到要求时进行消毒,离定植 前至少30d。 4.4 土壤消毒方法 4.4.1 药剂品种 氯化苦。 4.4.2 施药量 2 2 35 g/m ~70 g/m 。 4.4.3 操作方法 应符合NY/T 2725 氯化苦土壤消毒技术规程要求。 采用专用消毒机械施药,施药深度30 cm~35 cm,拖拉机作业速度4 km/h~5 km/h,保证施药均 匀。 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机械施药,在称量药剂和施药过程中,应佩戴对氯化苦具有阻隔效果的防毒面 具,防毒面具应符合GB 2890要求。施药过程中如有刺激流泪现象或闻到刺激性气味,应立即离开施药 区域,并检查或更换防毒面具。 4.4.4 覆膜 采用厚度0.04 mm以上的聚乙烯原生膜,不得使用再生膜。采用内侧压膜法覆盖塑料薄膜,四周用 土压实。塑料薄膜如有破损应及时用胶带修补,避免直接用土压盖。覆膜时间不低于30 d。 4.4.5 揭膜 提前一天揭开膜两侧,第二天全部揭开塑料膜,清除膜周围的覆土及覆盖物,防止将未消毒土壤 带入消毒土壤。 5 土壤修复 5.1 微生物修复 对没有“糊头”特定发病的土壤,在选用无病种薯、药剂浸种、腐熟有机肥、配方施肥的前提下, 合理使用登记的微生物菌剂。 5.2 轮作倒茬 种植1~2年山药后,“水疔”“水痘”“死秧”混合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 物轮作3~5年。 在“糊头”特定发病的土壤中,不能连茬种植山药。 5.3 隔离修复 5.3.1 适用地块 在有“水疔”“水痘”混合发病较重的重茬地块或“糊头”特定发病土壤。 5.3.2 修复方法 3 DB13/T 5211—2020 按山药种植模式,在地表成排放置基质桶,依品种特性选购或制作适宜规格基质桶,加注混配修 复基质后定植。 5.4 菌群恢复 土壤消毒后应添加有益微生物菌剂,如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寡雄腐霉等有益微生物。 6 生态维护 6.1 种子种薯选用 选择无病的零余子(俗称山药豆)繁育无病虫种薯。 6.2 田园清洁 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13-T 5211-2020 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5211-2020 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5211-2020 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5211-2020 山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28:2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