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ard download
ICS 13.080.01 B 11 重 DB50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0/T 1042—2020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 2020 - 10 - 10 发布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12 - 30 实施 发 布 DB50/T 1042—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东梅、蒋光毅、陈松柏、金慧芳、詹林庆、汪三树、周佳、谌芸、王小燕、 宋鸽、叶青、江娜 I DB50/T 1042—2020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内容与方法、结果。 本标准适用于坡耕地耕层的合理性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469—2016 耕地质量等级 NY/T 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 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634—2008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 419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坡耕地 sloping farmland 田面坡度大于2°的旱地。 3.2 地块 land patch 在农业生产中有明确边界的耕作单元。 3.3 耕层 cultivated layer 为了栽培农作物,利用工具对土体进行扰动的土壤层。 3.4 坡耕地合理耕层 rational cultivated layer of sloping farmland 在一定耕作制度下,可持续维持农作物正常生长且能实现侵蚀控制双重目标的坡耕地耕层属性结构 1 DB50/T 1042—2020 及剖面构型。 3.5 田面坡度 field surface slope 坡耕地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 3.6 有效土层厚度 effective soil layer thickness 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当有障碍层时,为障碍层以上的土层厚度。 3.7 土壤水稳性指数 soil aggregate 土壤团聚体在静水中的分散速度,表示土壤抗蚀能力大小。 4 内容与方法 4.1 评价单元 农户所拥有的用于农业生产且具有自然边界的最小坡耕地耕作单元。 4.2 评价指标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立地条件有地形部位、海拔高度、田面坡度、耕层厚度、有效 土层厚度;理化性状有土壤容重、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紧实度、土壤水稳性指数;土壤管理有 抗旱能力。各指标获取方式如下: ——地形部位:按照 GB/T 33469—2016 和 NY/T 309—1996 规定的方法确定; ——海拔高度:通过 GPS 定位仪现场测定; ——田面坡度:利用坡度计现场测定; ——耕层厚度:在野外开挖剖面,用卷尺实际测量确定 90%根系分布深度; ——有效土层厚度:采用钢钎法在野外实际测量确定; ——土壤容重:采用 NY/T 1121.4 规定的方法测定; ——土壤质地:采用 NY/T 1121.3 规定的方法测定; ——土壤有机质:采用 NY/T 1121.6 规定的方法测定; ——土壤紧实度:利用紧实度仪在野外实际测量确定; ——土壤水稳性指数:按照 SL 419 规定的方法确定; ——抗旱能力: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从田间持水量降低到凋萎系数的天数确定。 4.3 4.3.1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指标权重值由层次分析法获得,农作物产量形成和水土流失调控双重目标确定 的指标权重值见表 1。 2 DB50/T 1042—2020 表1 指标 地形 部位 海拔 高度 田面 坡度 耕层 厚度 有效土 层厚度 土壤 容重 土壤 质地 土壤 有机质 土壤 紧实度 权重 0.0155 0.0138 0.1102 0.1240 0.1240 0.1494 0.0628 0.1256 0.1056 4.3.2 4.3.2.1 土壤 水稳性 指数 0.1522 抗旱 能力 0.0169 评价指标隶属度计算 一般要求 对于数值型评价指标,按附录 A,用田间试验方法获得测试值与坡耕地耕层质量的一组数据,用这 组数据直接拟合隶属函数,求得隶属函数中各参数值。再将各评价指标的实测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即 可得到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对于概念型评价指标,按附录 A,参照 NY/T 1634—2008 中特尔斐法直接给出隶属度。 4.3.2.2 戒上型函数隶属度 评价指标数值越大,坡耕地耕层土壤功能越高;但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其对耕层土壤功能的正效应 趋于稳定。这类指标有耕层厚度、土壤有机质、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水稳性指数、抗旱能力共 5 个指标。 式中: yi——为第 i 个评价指标隶属度; ui—为样品实测值; ci—为标准指标值; ai—为系数; ut—为指标下限值。 4.3.2.3 戒下型函数隶属度 评价指标数值越大,坡耕地耕层土壤功能水平越低;但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其对坡耕地耕层土壤功 能的负效应趋于恒定。这类指标有田面坡度和海拔高度共 2 个指标。 式中: ut—为指标下限值。 4.3.2.4 峰型函数隶属度 适合这种函数模型的评价指标,其数值距离特定适宜范围越近,相应的坡耕地耕层土壤功能越高。 这类指标有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共 2 个指标。 3 DB50/T 1042—2020 式中: ut1、ut2 分别为指标上、下限值。 4.3.2.5 概念型隶属度 具有这种函数特性的评价指标是定性的、非数值性的,与坡耕地耕层土壤功能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 系,这类指标主要有地形部位、土壤质地共 2 个指标。按附录 A,可参照 NY/T 1634—2008 中特尔斐法 直接给出隶属度。 4.3.3 坡耕地耕层质量指数 坡耕地耕层质量指数采用累加法计算,公式如下: n CLQI  Wi yi i 1 式中: CLQI—坡耕地耕层质量指数; Wi—第 i 个评价指标权重,详见表 1; yi—第 i 个评价指标隶属度值; n—评价指标个数。 4.4 评价程序 4.4.1 现场调查 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坡耕地现场调查、询访、测定、记载和采集土样,填写附 录B。每次到现场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4.4.2 土样检测 按照NY/T 1121.1规定的方法对采集的土壤样品及时进行处理和制备,并对已制备好的土样进行物 理化学性质检测。 4.4.3 数据资料整理 调查人员及时对现场调查、询访、检测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汇总。 4.4.4 确定坡耕地耕层质量等级 依据坡耕地现场调查、询访、记载资料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检测数据,确定各评价指标隶属度,计 算坡耕地耕层质量指数,按照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5 评价结果 坡耕地合理耕层质量划分为 5 个等级,耕层质量指数越大,则耕层合理性水平越高。坡耕地合理耕 层等级根据耕层质量指数在 0~1 之间进行等距离划分,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2。 4 DB50/T 1042—2020 表2 分级 耕层质量指数 合理耕层等级 耕层合理性水平 Ⅰ 0.8<CLQI≤1 高度合理 耕层合理性水平高,农作物生长状况好,微度水土流失危险度 Ⅱ 0.6<CLQI≤0.8 中度合理 耕层合理性水平较高,农作物生长状况良好,微度水土流失危险度 Ⅲ 0.4<CLQI≤0.6 合理 耕层合理性水平一般,农作物生长状况适中,轻度水土流失危险度 Ⅳ 0.2<CLQI≤0.4 低度合理 耕层合理性水平较低,农作物生长状况较差,中度水土流失危险度 Ⅴ 0<CLQI≤0.2 不合理 耕层合理性水平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重度水土流失危险度 5 DB50/T 1042—2020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坡耕地合理耕层等级划分标准 表 A.1 指标 Ⅰ Ⅱ Ⅲ 起伏侵蚀剥蚀低台地、平坦河流 地形部位 高阶地 起伏侵蚀剥蚀低台地、起伏河 流高阶地、低山、起伏侵蚀剥 1 000~1 500 中山、低山、高山 ≥1 500 2~5 田面坡度(°) Ⅴ 蚀低台地 ≤1 000 海拔高度(m) Ⅳ 5~15 ≥15 耕层厚度(cm) ≥20 15~20 ≤15 有效土层厚度(cm) ≥60 30~60 ≤30 土壤容重(g/cm ) 1.25~1.35 1.10~1.25;1.35~1.55 土壤质地 中壤、重壤 砂壤、轻壤、重壤、黏土 3 土壤有机质(g/kg) ≥20 土壤紧实度(kg/cm ) 砂土、砂壤、黏土 15~20 7.0~9.0 2 ≤1.10;>1.55 ≤15 6.0~7.0;9.0~10.0 ≤6.0;≥10 土壤水稳性指数(%) ≥75 45~75 ≤45 抗旱能力(天) ≥30d 连续干旱 (20~30)d连续干旱 ≤20d 连续干旱 6 DB50/T 1042—2020 BB 表 B.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坡耕地农业生产及剖面特征调查表 表 B.1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土壤名称(*) 编号 剖面 L*W*H(cm) 经纬度(*) 海拔/m(*) 太阳辐射总量 无霜期/d 其它 种植 轮作制度/熟制 种植作物(*) 播种方法 制度 种植方式 自然 环境 所在地名(*) 年 □单作 □间作 □间混套作 地貌类型 条件 成土母质 田面长、宽度/m 田块破碎度(*) 有效土层厚度/cm(*) 地表砾石度 (*) 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 □套作 地形部位(*) 田面坡度/坡向 立地 □混作 □中壤 □重壤 □砂壤 □轻壤 □轻、粘土 □砂土 □砾质土 □中粘土 犁底层厚度/cm 剖面 障碍类型(*)

pdf文档 DB50-T 1042-2020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 重庆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0-T 1042-2020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 重庆市 第 1 页 DB50-T 1042-2020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 重庆市 第 2 页 DB50-T 1042-2020 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 重庆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31: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