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1.020 C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3154—2020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postures-perceived dizziness 2020 - 09 - 01 发布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0 - 09 - 20 实施 发 布 DB22/T 3154—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辽源市中医院。 标准主要起草人:项颗、张水生、于红、刘亚芬、李春禄、张欢、俞尚阳、迟宇含、曹政华、孙莉。 I DB22/T 3154—2020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诊断、辨证论治、康复治疗和预防调护。 本标准适用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中医诊疗。 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PPPD: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Persistent Postures-Perceived Dizziness) 3 3.1 诊断 中医诊断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 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3.2 西医诊断 PPPD是一种慢性前庭功能失调,诊断该病应满足以下 5 条: a) 在 3 个月或以上的大部分天数内,出现头晕或不稳或非旋转性眩晕中的一种或多种: 1) 每次发作症状持续数小时,程度可逐渐加重及逐渐减轻; 2) 不需要症状在一整天内连续存在。 b) 每次持续性症状出现无特异触发因素,但下列 3 种因素可使其加重: 1) 直立姿势; 2) 无论何种方向及位置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3) 暴露于移动的视觉刺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 c) 这种失调由引起眩晕、不稳、头晕或平衡失调的下列疾病引起,急性、发作性或慢性前庭综合 征,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内科疾病或心理性焦虑: 1) 当触发疾病为急性或发作性疾病时,症状出现形式与诊断标准 1 叙述一致。当触发疾病已 经缓解后,症状首先间歇出现,以后固定成持续性病程; 2) 当触发疾病为慢性综合征时,症状开始缓慢出现然后逐渐加重。 d) 症状引起显著的焦虑或功能障碍; e) 症状不能由其他疾病或失调解释。 4 4.1 辨证论治 主要证候 1 DB22/T 3154—2020 4.1.1 风痰上扰证 4.1.1.1 证候 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 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4.1.1.2 治法 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4.1.1.3 方药 参见附录 A.1.1。 4.1.1.4 静脉滴注 可选用天麻素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4.1.2 阴虚阳亢证 4.1.2.1 证候 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4.1.2.2 治法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4.1.2.3 方药 参见附录 A.1.2。 4.1.2.4 静脉滴注 可选用天麻素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4.1.3 气血亏虚证 4.1.3.1 证候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1.3.2 治法 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4.1.3.3 方药 参见附录 A.1.3。 4.1.3.4 静脉滴注 可选用黄芪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2 DB22/T 3154—2020 4.1.4 肾精不足证 4.1.4.1 证候 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4.1.4.2 治法 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4.1.4.3 方药 参见附录 A.1.4。 4.1.4.4 静脉滴注 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4.2 常见兼证 4.2.1 瘀证 4.2.1.1 证候 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 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4.2.1.2 治法 活血化瘀。 4.2.1.3 方药 参见附录 A.1.5。 4.2.1.4 静脉滴注 可选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 注射液。 4.2.2 痰证 4.2.2.1 证候 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4.2.2.2 治法 行气化痰。 4.2.2.3 方药 参见附录 A.1.6。 4.2.2.4 静脉滴注 3 DB22/T 3154—2020 可选用复方麝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4.2.3 湿证 4.2.3.1 证候 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 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4.2.3.2 治法 健脾燥湿。 4.2.3.3 方药 参见附录 A.1.7。 4.2.3.4 静脉滴注 可选用复方麝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4.2.4 浊证 4.2.4.1 证候 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 4.2.4.2 治法 消膏降浊。 4.2.4.3 方药 参见附录 A.1.8。 5 康复治疗 5.1 手三针 5.1.1 选穴 双侧间谷、双侧中渚、双侧劳宫。 5.1.2 定位 5.1.2.1 间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三间与合谷连线之中点。 5.1.2.2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5.1.2.3 劳宫位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线上,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间处。 5.1.3 操作 5.1.3.1 患者取坐位,颈项直立,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对间谷、中渚、劳宫三穴,从左至右,从上至 下,依次进行取穴。 4 DB22/T 3154—2020 5.1.3.2 间谷、中渚、劳宫直刺 0.4 寸~ 0.6 寸,产生麻胀感,得气后调整针尖朝后拇指尖方向, 使针感下传至指尖。 5.1.3.3 各穴位针刺得气后,每隔 5 min 运针 1 次, 3 次后即可出针。 5.1.3.4 每日 1 次, 10 d 为 1 个疗程。 5.1.3.5 使用提插手法时,进针深度严禁超过 0.8 寸。 5.2 中药熏蒸治疗 5.2.1 选取石菖蒲、川芎、莪术、丁香、冰片,将上述中药煎汤并浓缩至 150 ml,加入中药熏蒸仪, 喷雾于大椎穴。 5.2.2 每日 1 次,每次 20 min,7 d 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1 个~ 3 个疗程。 5.2.3 熏洗药温一般为 40℃ ~ 42℃ ,物品应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2.4 熏蒸部位皮肤破溃、炎症、感染,或皮肤敏感者禁用。 5.3 前庭康复训练 5.3.1 卧位 5.3.1.1 卧位悬头 床上端坐,向后躺下,颈部位于床边,头部位于床外呈悬头位,然后坐起。 5.3.1.2 平卧翻身 仰卧位,向左翻身 90°,向右翻身 180°,再向左翻身 90°。 5.3.1.3 侧身躺下 床边侧坐,迅速向右躺下,坐起,再迅速向左躺下,坐起。 5.3.2 坐位 5.3.2.1 坐立位转换 5.3.2.1.1 5.3.2.1.2 5.3.2.1.3 5.3.2.1.4 5.3.2.2 坐在椅子上,睁眼,迅速站起,缓慢坐下,再迅速站起,循环往复。 坐在椅子上,闭眼,迅速站起,缓慢坐下,再迅速站起,循环往复。 坐在椅子上,睁眼,双脚踩在海绵垫上,迅速站起,缓慢坐下,再迅速站起,循环往复。 坐在椅子上,闭眼,双脚踩在海绵垫上,迅速站起,缓慢坐下,再迅速站起,循环往复。 坐位正前方捡物 坐在椅子上,小球放在正前方地面上,弯腰用手捡起小球,坐直,将小球举到与眼睛一样的高度, 再将小球放回原地,坐直,左右手交替。 5.3.2.3 坐位左右交叉捡物 坐在椅子上,小球放在左侧地面上,弯腰用右手捡起小球,坐直将小球举到与眼睛一样的高度,再 将小球放在右侧地面上,坐直,左右手交叉。 5.3.3 5.3.3.1 站立 并足 5 DB22/T 3154—2020 5.3.3.1.1 5.3.3.1.2 5.3.3.1.3 5.3.3.1.4 5.3.3.2 双脚并拢站立,双手平举,睁眼。 双脚并拢站立,双手平举,闭眼。 双脚并拢站立海绵垫上,双手平举,睁眼。 双脚并拢站立海绵垫上,双手平举,闭眼。 足跟抵足尖站立 5.3.3.2.1 5.3.3.2.2 5.3.3.2.3 5.3.3.2.4 5.3.3.3 足跟抵足尖,双脚呈一条直线站立,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睁眼。 足跟抵足尖,双脚呈一条直线站立,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闭眼。 足跟抵足尖,双脚呈一条直线站立在海绵垫上,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睁眼。 足跟抵足尖,双脚呈一条直线站立在海绵垫上,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闭眼。 弯腰俯首 双脚分开站立,弯腰俯首。双脚分开站立在海绵垫上,弯腰俯首。 5.3.4 行走 5.3.4.1 直线行走 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双脚沿直线行走。 5.3.4.2 足跟足尖直线行走 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一只脚的脚跟贴着另一只脚的脚尖行走。 5.3.4.3 交替转身行走 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双脚沿直线行走,行走过程中先向左转身,再向右转身。 5.3.5 前庭眼反射 5.3.5.1 转头 左右转头 30°,转头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 1 min~ 2 min,每天 3 次。如果转头速度慢 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5.3.5.2 点头 抬头或低头运动,上下 30°,头部运动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 1 min~ 2 min,每日 3 次。如果点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5.3.6 前庭康复时间 每次 45 min,每日 1 次,12 d 为 1 疗程。每隔 6 d 进行一次随访,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疗程 数。 6 预防调护 6.1 6.1.1 6 情志 做好情志疏导工作,避
DB22-T 3154-2020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34: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