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22 DB3210 扬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210/T 1034—2019 扬辐麦 9 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2019 - 12 - 20 发布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12 - 20 实施 发 布 DB32/T 1034—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士强、何震天、张容、王建华、陈秀兰、包建忠。 I DB32/T 1034—2019 扬辐麦 9 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扬辐麦9号生产的产地环境、籽粒品质、产量和产量结构、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 准则和栽培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扬州市范围内扬辐麦9号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851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 产地环境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符合NY/T 851的要求。 4 籽粒品质 籽粒容重≥790 g/L,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5.0%,吸水率≥55%, 稳定时间≥3.5 min。 5 产量及产量结构 5.1 产量水平 产量450 kg/亩以上。 5.2 产量结构 有效穗(32~35)万/亩,每穗结实粒数38~42粒,千粒重39 g~42 g。 6 肥料使用准则 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的要求。 7 农药使用准则 1 DB32/T 1034—2019 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10的要求。 8 栽培技术要点 8.1 播前准备 8.1.1 种子处理 8.1.1.1 晒种 播前晒种1 d~2 d。 8.1.1.2 选种 人工或精选机去杂、去劣、去小粒,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的要求。 8.1.1.3 药剂拌种 每1kg用种使用1.5 g~2 g立克秀(剂型为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50 mL拌种。 8.1.2 整地要求 水稻收割后施用基肥,结合水稻秸秆深埋还田机械耕整,应达到耕深、耙细、耙实、地平等整地标 准,确保土壤细化且紧实,且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特征。 8.2 播种 8.2.1 播种期 根据茬口、土壤墒情适当调整小麦播种期。适宜播期为10月底~11月上旬。 8.2.2 播种量 根据播期、土壤墒情等合理调整播种量。在适宜播期内,适宜基本苗为(15~18)万/亩,超出适 宜播期,每推迟2d~3d增加播种量(1~2)万/亩为宜。播种量按公式(1)计算: 基本苗数(万) ............... (1) 播种量(kg / 亩) (100/千粒重) 发芽率(%) 出苗率(%) 8.2.3 播种方式 机条播,行距25 cm,播深2 cm~3 cm,需经覆土、镇压等工序,或者人工撒播并浅旋盖籽。如遇秋 旱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或人工造墒。 8.3 沟系配套 8.3.1 外沟 外三沟在前作收获前人工清理开挖,沟系配套,逐级加深,隔水沟深100 cm以上,导渗沟深120 cm 以上,排水沟深150 cm以上。 8.3.2 内沟 2 DB32/T 1034—2019 内三沟于播种后进行机械开沟(指地头沟和腰沟),宜每3 m~4 m开挖一条竖沟,沟深20 cm~30 cm。 距田两端横埂2 m~3 m,各挖一条横沟,沟深30 cm~40 cm,长条田每30 m~50 m挖一条横沟,内外沟配 套相通。 8.4 施肥 8.4.1 肥料用量 根据测土配方要求施肥。亩施纯氮:16 kg~18 kg,P2O5:6 kg~7 kg,K2O:6 kg~7 kg,氮磷钾比例 (N:P2O5:K2O)=1:(0.4~0.5):(0.4~0.5)。 8.4.2 运筹比例 氮肥施肥比例以基肥、壮蘖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为5:1:4;磷、钾肥基追比为5:5。 8.4.3 运筹方法 8.4.3.1 基肥 施用45%复合肥(养分比N:P2O5:K2O=15:15:15)20 kg/亩、尿素5 kg/亩~7.5 kg/亩。 8.4.3.2 壮蘖肥 按叶龄期追肥,于叶龄4~5叶期根据群体大小、叶色等施尿素3 kg/亩~4kg/亩,捉黄塘促平衡。 8.4.3.3 拔节孕穗肥 在小麦基部节间接近定长、叶龄余数约2.5叶时,施用45%复合肥(养分比N:P2O5:K2O=15:15:15) 15 kg/亩~20 kg/亩、尿素6 kg/亩~9 kg/亩。 8.5 病虫草害防治 8.5.1 防治策略 在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药施用符合GB/T 8321.10的要求, 并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 8.5.2 防治措施 8.5.2.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换茬,清除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病虫滋生场所,秸秆适量还田,压低病虫草发生基数。 8.5.2.2 化学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残药剂,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 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杂草化除:在小麦播后芽前,进行封闭处理;春季气温稳定5 ℃以上、小麦拔节 前,进行茎叶化除。病虫害防治:通过种子拌种、病害预防等相关措施主要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 病等病害,在蚜虫和粘虫等低龄发生期及时防治。具体施用药剂及防治方法见附录A。 8.6 抗逆 8.6.1 抗旱 3 DB32/T 1034—2019 播后当土壤耕作层20 cm内含水量降至60%以下,需要灌出苗水,促进及时出苗。注意不可大水漫灌, 以防烂芽、闷芽。生育期间遇旱,根据墒情补灌。 8.6.2 降渍 开挖好内外三沟,沟系配套。出苗至返青期地下水位控制在0.5 m以下,返青后地下水位控制在1 m 以下。 8.6.3 防冻 8.6.3.1 冻害预防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强调冬季镇压、覆盖、5~6叶期化控等措施预防冻害。 8.6.3.2 冻害补救 发生冻害后,根据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增施恢复肥。小麦叶片受冻,一般不施用恢复肥,发生茎蘖 受冻应根据冻害严重度确定,如发生10%以下的茎蘖冻死正常群体不需补救,发生10%~30%的茎蘖冻死 时需施尿素4 kg/亩~5 kg/亩,30%~50%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8 kg/亩~10 kg/亩,超过50%茎蘖冻死时 需施尿素15 kg/亩。追施恢复肥应配合灌越冬水或拔节水进行,以提高效果。 8.6.4 防倒 扩行精播、培育壮苗,建立合适群体。群体较大田块拔节前(2月底~3月初)可用矮苗壮60 g/亩 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亩~75 g/亩进行喷雾。 8.6.5 防后期高温 花后15天内结合病虫防治喷施叶面肥1~2次,延缓衰老,防高温逼熟。 9 收获技术 5月底至6月初,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收割,收获后需及时烘(晒)干扬净,籽粒含水量要求低于12.5%, 贮藏于阴凉干燥处。 10 记录 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不少于2年。 4 DB32/T 1034—2019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A.1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见表A.1。 表A.1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农药类 别 除草剂 杀菌剂 杀虫剂 农药名称 剂型 防治 对象 (功能) 施用方法 (g/次.亩或mL/ 次. 亩) 使用 方法 安全使用期 异丙隆 25%可湿性粉剂 杂草 250 g~300 g 喷雾 播后苗前或杂草 2~3叶期 苯磺隆 75%悬浮剂 杂草 0.9 g~1.8 g 喷雾 杂草2~3叶 精恶唑禾 草灵 6.9%乳剂 杂草 60 mL~80 mL 喷雾 杂草2叶~分蘖 末期 氯氟吡氧 乙酸 20%乳油 杂草 30 mL~40 mL 喷雾 杂草3~4叶 拌种 种子处理 戊唑醇 5%可湿性粉剂 纹枯病 1 kg种子用药 1.5 g~2.0 g加少 量水拌种 噻呋酰胺 24%悬浮剂 纹枯病 20 mL~25 mL 喷雾 返青至拔节期 氰烯菌酯 25%悬浮剂 赤霉病 100 mL 喷雾 齐穗扬花期 三唑酮 25%可湿性粉剂 白粉病、 锈病 35 g~40 g 喷雾 发病初期 敌百虫 90%粉剂 蚜虫 100 g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 蚜虫 50 g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氯氟氰菊 酯 2.5%高效微乳 剂 蚜虫、粘 虫 30 mL~40 mL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df文档 DB3210-T 1034-2019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扬州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210-T 1034-2019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扬州市 第 1 页 DB3210-T 1034-2019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扬州市 第 2 页 DB3210-T 1034-2019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扬州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2:22:12上传分享
加微信群 有优惠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