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91.010.01 P 04 DB11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Standard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efftct 2019 - 12 - 25 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11/T 1673—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市水文总站、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 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书函、潘兴瑶、龚应安、刘洪禄、廖日红、王建龙、杨卓、韦明杰、郑克白、 杨京生、朱志红、于磊、杨默远、王文亮、宫永伟、臧敏、宋磊、翟立晓、黄鹏飞、朱晓峰、赵飞、卢 亚静、邸苏闯、程震、崔硕、毛坤、郭新、王美荣、王阳、李永坤、张岑、赵小伟、孟瑞明、王丽晶、 王晨、陶小燕、武彦杰、康晓鹍、靳璐宇、蔡欢欢、肖志明。 I DB11/T 1673—2019 目 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效果监测与计算..................................................................... 2 5 典型源头减排设施效果评估 .......................................................... 11 6 场地尺度海绵效果评估 .............................................................. 14 7 片区尺度海绵效果评估 .............................................................. 16 8 城市尺度海绵效果评估 .............................................................. 1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透水铺装地面效果检测方法 ....................................... 22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土壤或基质层渗透系数检测方法 ................................... 2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所需资料清单及要求 ............................................. 26 II 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典型源头减排设施与场地、片区、城市尺度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指标计算和评估 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在各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对典型源头减排设施、场地、排水分区、片区、 市辖区等不同尺度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901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GB 51222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T 5134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HJ/T 366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超声波管道流量计 SL 537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JJG(水利)004 明渠堰槽流量计计量检定规程 NY/T1121.22 土壤检测第22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环刀法 DB11/68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 降雨量占年均降雨总量的百分比。 3.2 排水分区 drainage area 以地形地貌或排水管渠界定的地面径流雨水的集水或汇水范围。 3.3 径流量削减率 ratio of runoff volume reduction 1 DB11/T 1673—2019 源头减排设施出流水量相对于入流水量的削减量占入流水量的百分比。 3.4 流量峰值削减率 ratio of peak flow reduction 源头减排设施出流过程的峰值相对于入流过程峰值的削减量与入流过程峰值的百分比。 3.5 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 ratio of total runoff pollutant reduction 源头减排设施出流过程相对于入流过程的某种径流污染物削减量占入流过程该污染物总量的百分 比。 3.6 透水铺装率 percentage of permeable pavement 透水铺装面积占区域内全部铺装面积的百分比。 3.7 绿地下凹率 percentage of sunk greenland 下凹绿地面积占全部绿地面积的百分比。 3.8 易涝点控制率 percentage of local flooding place reduction 在防涝标准重现期暴雨条件下得到控制的历史易涝点数量百分比。 3.9 服务面积比 service area ratio 源头减排设施服务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与该设施自身面积的比值。 3.10 雨水调蓄模数 rainwater detention modulus 区域内雨水调蓄设施的总调蓄容积(以立方米为单位)与不透水硬化地面面积(以万平方米为单位) 的比值。 3.11 海绵指数 sponge city indicator 反映场地、片区和城市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果的指标。 4 效果监测与计算 4.1 典型源头减排设施 2 DB11/T 1673—2019 4.1.1 本标准所述的源头减排设施具体指透水铺装地面、下凹绿地、绿化屋面(也称种植屋面或绿色 屋顶)、生物滞留设施、植被浅沟(也称植草沟)等设施。 4.1.2 当具备监测条件时,应同步监测源头减排设施进水和出水的流量和水质过程,采用年径流量削 减率、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和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表征设施的效果,监测时段不少于一年, 且有径流的降雨场次不少于 4 场。 4.1.3 对于未预留径流水量和水质减控效果监测条件的设施,通过实地测定表 1 中的指标表征设施的 效果。 表1 源头减排设施效果的监测指标 源头减排设施 效果监测指标 透水铺装地面 综合渗透系数、服务面积比 下凹绿地 渗透系数、服务面积比 绿化屋面 渗透系数、田间持水量 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系数、有效调蓄深度、服务面积比 植被浅沟 渗透系数、有效调蓄深度、服务面积比 4.1.4 径流量削减率应按照式(1)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降雨的径流量削减率与对应场次降 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该设施的年径流量削减率,应按式(2)计算。 f v = (1 - Wout ) ´100% Win (1) 式中: fv Wout Win —设施的径流量削减率; —从设施排出的雨水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3); —进入设施的雨水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3)。 f va = å f ´P åP vi i (2) i 式中: f va f vi Pi —设施的年径流量削减率; —设施第 i 场次降雨的径流量削减率(%) ; —第 i 场次降雨的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 i —为 1、2、3……n,即当年的降雨场次。 4.1.5 流量峰值削减率应按照式(3)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降雨的流量峰值削减率与对应场 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该设施的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应按式(4)计算。 R pek = (1 - Qout ) ´ 100% Qin (3) 式中: R pek —设施的流量峰值削减率; Qout —出流的流量峰值,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 3 DB11/T 1673—2019 Qin —入流的流量峰值,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 Rpa = åR ´P åP peki i (4) i 式中: Rpa —设施的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 Rpeki —设施第 i 场次降雨的流量峰值削减率(%) 。 4.1.6 源头减排设施的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应按照式(5)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降 雨的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与对应场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该设施的年径流污染物(SS)总 量削减率。 é (1 - f v ) EMCout ù b s = ê1 ú ´ 100% EMCin ë û (5) 式中: EMCout — 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 — 实测设施出水过程的污染物(SS)平均浓度,按式(6)计算,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EMCin — 实测设施入流过程的污染物(SS)平均浓度,按式(6)计算,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t EMC = ò Q(t )c(t )dt (6) 0 t ò Q(t )dt 0 式中: EMC — 污染物(SS)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3 Q(t ) — 监测点 t 时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 /s) ; — 监测点 t 时的污染物(SS)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 入流或出流过程的历时,单位为秒(s) 。 4.1.7 透水铺装地面的渗透性能采用综合渗透系数表征,即透水铺装结构的整体渗透系数,按照附录 A 的方法通过原位入渗试验测定,测点数按照表 2 选取,取各测点综合渗透系数的平均
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7:33: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