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222480587.3
(22)申请日 2022.09.20
(73)专利权人 佛山市南海丰力包 装有限公司
地址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
明沙中路3 0号张红桥厂房之一
(72)发明人 张东冠 张东锐 廖伟亮 张龙浩
(74)专利代理 机构 广州立诚聚凡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44905
专利代理师 吴婧
(51)Int.Cl.
B01D 19/00(2006.01)
B01D 29/03(2006.01)
B01D 17/032(2006.01)
F28D 21/00(2006.01)
F04B 39/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空压 机余热回收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
置, 涉及余热回收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空
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包括回收箱, 所述回收箱顶
部左侧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入液斗, 所述回收箱左
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 所述回 收箱的右侧
固定连接有排料管。 接气管和油液接受管的配合
使用, 使得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具有两个通道, 因
为气体重力较轻和液体较重的缘故, 使得气体和
液体会分别进入接气管和油液接受管的内部, 从
而使得热转换器可以通过热转换作用对排液管
所传输的冷液进行加热工作, 最后通过热液排管
将热液排出, 其中因为气体与油液分离的缘故,
使得气体的纯净度提高, 进而防止气体对加热液
体造成污染现象, 进 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CN 218166050 U
2022.12.30
CN 218166050 U
1.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包括回收箱(1), 所述回收箱(1)顶部左侧的后端固定连
接有入液斗, 所述回收箱(1)左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 所述回收箱(1)的右侧固定连
接有排料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箱(1)顶部中心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输液装置(2), 所述回
收箱(1)的内部分别 开设有气液分离腔(11)、 热转换腔(12)、 油液分离腔(13)、 热液储存腔
(14)、 冷液储存腔(15)、 油体储存腔(16)和污液储存腔(17), 所述气液分离腔(11)的中心固
定连接有过滤板(3), 所述热转换腔(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余热利用结构(4), 所述油
液分离腔(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 余热利用结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液储存腔
(15)、 油体储存腔(16)和污液储存腔(17)分别位于气液分离腔(11)、 热转换腔(12)、 油液分
离腔(13)和热液储存腔(14)的后端, 所述冷液储存腔(15)位于油体储存腔(16)和污液储存
腔(17)的左侧, 所述油体储存腔(16)位于污液储存腔(17)的上方, 所述气液分离腔(11)位
于热转换腔(12)和油 液分离腔(13)的左侧, 所述油 液分离腔(13)位于热转换腔(12)的下
方, 所述热 液储存腔(14)位于热转换腔(12)和油液分离腔(13)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管的右侧为
气液分离腔(11)的内部, 且进料管位于过滤板(3)的上方, 所述排料管的数量为三个, 三个
所述排料管的左侧分别位于热 液储存腔(14)、 油体储 存腔(16)和污液储 存腔(17)的内部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二余热利用结
构(5)包括油液分离器(51), 所述油液分离器(5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油液接受管(52), 所述
油液分离器(5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油体排管(53), 所述油液分离器(51)后端的底部固定连
接有液体排管(5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余热利用结
构(4)包括热转换器(41), 所述热转换器(4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接气管(42), 所述热转换器
(4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热 液排管(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液装置(2)包
括输液泵(21), 所述输液泵(21)的后端 固定连接有抽液管(23), 所述输液泵(21)的底部固
定连接有排液 管(22), 所述排液管(22)的底部与热转换器(41)的顶部相连接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液接受管(52)
的左侧贯穿油液分离腔(13)延伸至气液分离腔(11)的内部, 所述油体排管(53)的输出端贯
穿油液分离腔(13)、 冷液储存腔(15)延伸至油体储存腔(16)的内部, 所述液体排管(54)的
输出端贯穿油液分离腔(13)、 冷液储存腔(15)延伸至污液储存腔(17)的内部, 所述接气管
(42)的左侧贯穿热转换腔(12)延伸至气液分离腔(11)的内部, 所述热液排管(43)的右侧贯
穿热转换腔(12)延伸至热液储存腔(14)的内部, 所述排液管(22)的底部贯穿回收箱(1)延
伸至热转换腔(12)的内部, 所述抽液管(23)的底部贯穿回收箱(1)延伸至冷液储存腔(15)
的内部。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18166050 U
2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 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 涉及余热回收设备技 术领域, 具体为 一种空压 机余热回收装置 。
背景技术
[0002]空压机一般指空气压缩机, 其可以将原动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 继而可以
对气体进行压缩工作, 进而可以保证燃气的压力达到指定要求, 但是在空压机对气体进行
压缩的过程中, 通常会产生较大的热量, 该热量若不进行处理, 则会直接排放至空气中, 从
而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 故需要使用者运用余热回收装置对 该热量进行回收
工作。
[0003]目前市场上的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大多由入料管、 热转换器、 冷水箱、 热水箱、 输
液装置组成, 使用者需要 先通过入料管将空压机所产生的高温 高压油气混合物排入热转换
器内部, 然后通过输液装置将冷水箱内部的液体排入热转换器内部, 最后通过热转换器将
高温高压油气混合物上 的温度导致液体处, 将加热后的液体排至热水箱的内部, 但高温高
压油气混合物内部蕴含油体、 气体和液体, 其中液体和油体均可能会在热转换器中与冷水
箱内部的液体箱接触, 继而会对冷水箱内部的液体造成污染现象, 进而影响了设备 的实用
性, 且高温高压油气混合物内部所蕴含的油体和液体均具备利用性, 若在高温高压油气混
合物进行热转换后就之间排放, 则会极大 的浪费其内部所蕴含的油体和液体, 进而影响了
设备的实用性,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压 机余热回收装置 。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压 机余热回收装置, 解决了上述所阐 述出来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
装置, 包括回收箱, 所述回收箱顶部左侧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入 液斗, 所述回收箱左侧的前端
固定连接有进料管, 所述回收箱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排料管, 所述回收箱顶部中心的前端固
定连接有输液装置, 所述回收箱的内部分别开设有气液分离腔、 热转换腔、 油液分离腔、 热
液储存腔、 冷液储存腔、 油体储存腔和污液储存腔, 所述气液分离腔的中心固定连接有过滤
板, 所述热转换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余热利用结构, 所述油液分离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有第二余热利用结构。
[0006]优选的, 所述冷液储存腔、 油体储存腔和污液储存腔分别位于气液分离腔、 热转换
腔、 油液分离腔和热液储存腔的后端, 所述冷液储存腔位于油体储存腔和污液储存腔的左
侧, 所述油体储存腔位于污液储存腔的上方, 所述气液分离腔位于热转换腔和油液分离腔
的左侧, 所述油液分离腔位于热转换腔的下方, 所述热液储存腔位于热转换腔和油液分离
腔的右侧。
[0007]优选的, 所述进料管的右侧为气液分离腔的内部, 且进料管位于过滤板的上方, 所
述排料管 的数量为三个, 三个所述排料管 的左侧分别位于热液储存腔、 油体储存腔和污液
储存腔的内部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18166050 U
3
专利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9 08:15:12上传分享